壹、 大殿建築

義永寺大殿完工於民國61年(1972),然而這是為配合殿內三大菩薩寶像開光典禮,實際上早在這之前即已竣工。民國49年(1960)前後大殿一樓已完成(由空照圖所見),可容數百人禮佛誦經,並在民國52年(1963)3月12日舉行一場觀世音菩薩聖誕法會。

大雄寶殿的建築外觀據出自開種法師的匠心獨運,由法師翻閱外國雜誌後自行設計,是法師佛感與智慧結合之展現,造型仿泰國寺院的外表,屋頂有一座泰式佛塔搭配兩座攢尖頂,頗富異國情調,令人聯想到泰國佛統大塔、緬甸仰光大金塔等東南亞佛塔,這實際上這應是窣堵坡(stupa)的造型,源自於佛陀的墓塚,具神聖的紀念性質,演變為世界各種型式的佛塔。

大殿佛像

大殿觀音佛像、韋馱菩薩及伽藍菩薩之佛像為泥塑粧佛脈絡,出自於清末至日治初期來台發展之福州派匠師-陳祿官及其子陳中和(盧山軒)之泥塑作品。廬山軒陳祿官所塑之佛像遍布全臺,包括大臺北地區、宜蘭、新竹、臺中與高雄。義永寺之菩薩像為陳祿官晚期之作品,與其子陳中和所共同塑造,是南部地區唯一且最雄偉之泥塑菩薩佛像。

據當時義永寺附近鄰居的耆老回憶,陳祿官父子建造佛像時,開種法師將出家前經營元寶珍銀樓時,留下的全部黃金飾品熔成金箔,以便匠師們完成泥塑菩薩工程中,最後貼金上彩的步驟。陳祿官所製作的觀音菩薩坐像,最常見者為頭戴風帽,胸前嵌紅綠寶石的瓔珞,一手持經,一手舉於身前結印,結跏趺坐。

白象

指全身純白的象,以象有大威利而性情柔順,故菩薩入母胎時或乘白象,或作白象形,表示菩薩性善柔和而大勢,又四足表示四如意。普賢菩薩乘白象,即比喻其大慈力。象牙有利用如通之捷疾。象有大力,表法身荷負。無漏無染,稱之為白。

貳、 舍利塔與極樂廳(彌陀堂)

舍利塔於民國54年(1965)12月7日(農曆11月15日)落成,由當時市長陳啟川市長主持剪綵。舍利塔為納骨用途,是三層建築,三樓作圓頂小塔,小塔有十二面,每面開拱門或拱窗,圓頂頂部則是六面兩層的漢式寶塔,最頂部是卍字標誌。圓頂小塔的風格,與開證法師建立、陳仁和建築師設計的宏法寺大殿於民國53年(1964)完工之圓頂相仿,然而後者已拆除改建,前者也因火災事故拆除,增建為現貌。
極樂廳(彌陀堂)的建成時間稍晚,位於舍利塔正前方,一樓作挑空,以鋼筋水泥作出仿木構造的樑枋及唐破風入口,作工精細,唐破風頂部有一佛陀像。二樓正立面作彩繪「蓮海盛會」,原始圖面已重繪,現況繪製於甲辰民國93年(2004)冬。

參、 寺務處、齋堂與寮房

本寺寺務處、齋堂與寮房始建於民國六十年以前。寺務處主要為辦理法會登記、佛事諮詢、安奉牌位與塔位等相關行政庶務;本寺齋堂見證本寺歷年來之發展,特別是「煮食」為臺灣比丘尼發展佛教事業的重要技藝,也是本寺早期重要的經濟收入之一。早期本寺尼眾除輪值在古早式的灶上煮祭拜餐食以及「大眾菜」為大家服務、培植福田;寮房為本寺僧人之住房,不對外開放。

肆、 觀音聖像與如意蓮花池

在創寺初期,義永寺周遭皆為水田環繞,寺院被寶珠溝環繞,庭園為開放環境。1970年代以來的都市發展影響甚鉅,除農田紛紛改為密集住宅,寶珠溝也被覆蓋成為覺民路,義永寺之庭園也建起圍牆,在牆內保有清幽環境,由大雄寶殿屋頂往下眺望,正前方庭園中的觀世音菩薩像見證了數十年來的環境變遷。

本寺園區觀音菩薩由人稱臺灣近代寺廟建築活字典的紀淵貴匠師之作。觀音像頭頂梳髻,身著白衣,長髮,頂戴阿彌陀佛像,頭披白紗,胸配瓔珞,右手持楊柳枝,左手持淨瓶,眉心有紅色白毫(Urna,現為金色),站立於蓮座之上,高46台尺(約13.9公尺),蔚為偉觀 。

這尊觀音像有多張建造時的照片,但不知明確日期,在1972年《臺灣佛教名剎》中已見影像,可知至少1972(民國61)年前即已完工,與大殿相近時間落成。觀音像前方有如意形蓮花池,池邊有花台植栽環繞。觀音蓮座的花瓣上,有泥塑之三猿(三不猴),三隻猴像分別蓋耳、掩眼、摀嘴,是開種法師生前所立,象徵著她遁入空門後不聽、不看、不講的後半人生,是法師脫離俗世,將餘生奉獻給佛法的人生哲理,也是義永寺建築群中最精心之設計。

紀淵貴匠師與菩薩像合影

伍、 義敏亭

義敏亭為開種法師為紀念其師公-義敏上人所建之涼亭。紅柱上的對聯「義存社稷盡禎祥樂喜無厭」、「永使眾生多幸福真誠奉公」,就是象徵義永法脈的開山師祖-義敏上人對於臺灣佛教的奉獻與偉大的風範。

 

カートに追加済み
カート情報を更新しました
ネットワークエラーが発生しました、再読み込みしてください